为蘑菇布光
最棒的林地菌类往往位于最复杂的地形,
所以我总是纠结如何用光。
能给一些好的建议吗?
韩尧的回答:
菌类摄影的特性决定了你必须大部分时间都趴在潮湿的地面上拍摄,
而且拍摄的对象往往只有几英寸高。
小号反光板是个选择,
但是拍菌类的时候并不总是好用——而且通常没有足够的自然光可供反射
所以我经常借助闪光灯。
不过我会确保可以通过无线闪光灯引闪器控制闪光灯离机闪光,
这样我就能对闪光的方向和强度具有更大控制权。
首先我拍摄一张不闪光的照片,
对高光区域曝光,
通常是菌类的顶部。
由此获得环境光的曝光量。
这样曝光的问题是菌类的杆茎和菌伞的下部会完全处于阴影之中,
如样片中上图所示。
为了给阴影区域补光,
我把闪光灯放在地上,
对着拍摄对象的一面。
我会手动将光功率设定为大约18,
此外我还会确保使用柔光罩让光线进一步柔化。
我会试拍一张,
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补光效果是否自然,
由此决定是将闪光灯靠近还是远离拍摄对象。
其实就是不断调整闪光灯的确切位置,
直到我对补光效果感到满意。
遇到潮湿天气,
我会把闪光灯套在封口袋里,
保护它免受潮湿和灰尘的侵袭。
红色挑战拍
红色挑战拍
拍摄深红色的玫瑰时要获得好的色彩效果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Andrew的回答:
毫无疑问摄影中的红色是处理起来非常困难的色彩。
对红色曝光非常棘手,
捕捉红色拍摄对象,
例如红玫瑰的细微阴影,
需要在拍摄和后期过程中都格外小心。
如果在户外,
要避免在强烈的直射阳光下拍摄,
因为这样会对相机的动态范围造成麻烦。
你很可能需要举一块柔光板遮在花朵上方,
柔化照射在花瓣上的光线。
在室内拍摄可以获得更大的控制余地,
但仍然需要仔细硏究用光。
以上面我拍摄的这张为例,
我把红玫瑰放在花瓶里,
摆在天窗下的一张桌子上。
我增加了黑色背景,
然后用一小块白色反光板向花瓣之间的阴影区域补一点光。
拍摄的时候用RAW文件,
因为我知道如果花瓣的边缘部分遇到轻微的过曝题,
可以在 Lightroon里用高光滑块找回丢失的细节
我很关注单个直方图中的红色、绿色和蓝色通道,
注意不要让红色通道在曝光范围上出现“截断”。
为了保证红色不会溢出,
我会按需要设定一些负的曝光补偿。
店主人把这只玫瑰描述为“血色”,
所以如果经过打印过程中必须的将原始RGB文件转换为CMYK文件的过程没有抹杀原有的色彩,
你应该能看到原本拍摄到的红色。
增加锐度
增加锐度
Q我一直很困扰拍出来的微距照片不够锐利。
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呢?
Sue CookAAndrew的回答:
Sue你好,许多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
毫无疑问微距摄影要拍得出彩很不容易,
要肯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我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两种因素的结合,
微距镜头的景深确实非常浅,
再加上拍摄对象或相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移动,
由于景深太浅导致虚焦。
我拍摄微距照片时,
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尽可能使用三脚架固定相机。
你可能会认为这样以来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但其实仍然需要非常小心地避免相机发生移动,
即便拍摄对象是静止的。
如果将相机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
就会发现就算将相机固定好,
而你依然使用快门按钮控制相机拍摄的话也会产生非常明显的震动。
解决方案就是用快门线或无线遥控快门,
并在对相机进行任何调整之后都等待10秒钟再释放快门,
让相机停止震动。
我会在实时取景模式下观察画面,
等一切都完全静止之后才会释放相机的快门进行拍摄
如果需要使用很慢的快门速度,
就要注意拍摄对象的移动,
特别是在户外拍摄。
哪怕是极轻微的一阵风也会让枝干上的花朵或昆虫来回摆个不停。
我曾经用背包、外衣甚至我自己的身体尽可能地挡住吹来的微风。
把你的拍摄方法从头捋一遍:
限制自己用三脚架拍摄一段时间,
选择静止的拍摄对象,
我很喜欢这张蜗牛的照片。
用实时取景模式,
确保在完成手动对焦后等待屏幕中显示的画面100%静止。
对于微距镜头,
即便用f/8的光圈进行拍摄,
景深依然非常浅,
所以不能指望出现在画面的一切都能清晰锐利。
作品欣赏-一张照片拍下多种颜色的叶子
作品欣赏-一张照片拍下多种颜色的叶子
“叶子挑战”的第一拍,
Michelle去探索了一下脚下的世界。
她被一种被落叶环绕的多角形状的绿色植物所吸引。
“我看的越多,发现的也越多。”
她说,“有太多的形状和颜色都可以拍下来。
我不得不控制住这种强烈的天性!
一开始我看到的几乎就只是“一摞叶子”而已,
而且我差点踩在上面。”
“第二次拍摄,
我用了微距镜头以及f2.8的大光圏来保证红色的叶子作为焦点,
并用模糊的背影来构成整个图片的框架。”
专家建议:
Michelle所拍摄的画面给人感覚非常的宁静安详。
这里真的可以注意到很多細节,
而且没有一片树叶会过于突出而扰乱宁静的节。
Michelle,在颜色的选择上非常温暖且今人着迷。
带上微距镜头
尽管微距镜头在这种拍摄中并不是必须的。
像韦斯顿伯特植物园这样的地方,
只要足够靠近,
你就可以得到能够填满框的鲜艳的颜色。
不过微距确实可以让你抓住一些细小物体展示自己的某些瞬间。
比如, Michelle就抓到机会拍下了这些蘑菇,
她用的是佳能成像能力极佳的100mm微距镜头,
可以通过手持大孔径镜头并调高ISO来保证图片的锐利。
作品欣赏-冰封之峦
作品欣赏-冰封之峦
姓名Daniel Fleischhacke
位置德国 Bayern
器材尼康D610搭配尼克尔16-35mmf/4镜头,
焦距19mm
曝光参数:f/10,13秒,ISO100
保持水平
全景接片的素材间要有足够多重叠
Danie拍摄这张全景总共使用了6张竖拍素材。
“也许素材的使用数量可以再少一些。”
他谈道,“不过冗余的素材意味着更强的容错率,
后期也更保险。”
此外, Danie在将这些照片导入 Photoshop前还对它们进行了视角校正(由于俯仰造成的透视变形),
这些工作都保证了这张全照片的高质量呈现。
突出倒影
显然,拍摄地点就在湖边。
Danieli通过让相机贴近地面的手法,
不但拍到了湖面中精彩的倒影,
更突出了山峦的高大。
Danieli说“构图时我没想太多,
只是将近景的若石中景的树木,
以及远山最漂亮的部分在画面中央摆成了一个看起来不枯燥的三角形。
结果来看,
这种方式很有效。
磨砂质感
尽管 Hintersee湖上只有非常轻微的波纹,
但在13秒曝光下已经足以形成这种梦幻般的磨砂效果,
这种质感对于营造静谧感非常有效。
“当时我使用了ND镜才将曝光时间延长到1秒。”
Danieli谈道,
“我记得拍摄时天气非常寒冷,
因此我在后期时降低了色温以还原这种气氛。
如何正确地进行超焦距对焦
如何正确地进行超焦距对焦
下面是你在进行超焦距对焦时该做与不该做的事
通过之前的介绍,
你应该已经对超焦距对焦有了一定的了解。
和大多数摄影技法一样,
超焦距对焦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画面本身,
所以我们们建议摄影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光线和构图上。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
镜头上的距离标尺并不一定会十分好用,
比如:有些镜头的对焦范围并不精细(对焦环上从最近对焦距离到无限远的距离非常短)。
使用这样的镜头进行超焦距对焦时摄影者并不能达到很精确的效果。
此时你可以将镜头的对焦标尺设定到一个大概的对焦距离上,
然后使用实时取景和景深预览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微调,
放大画面,
检视对焦点是否足够清晰。
以下是一些超焦距对焦你应该知道的事情
超焦距只是一种拍摄的技巧,
最终的关注点还是应该落在画面本身。
超焦距对焦需要了解的
使用手动对焦模式
首先,将镜头上的对焦开关切换到MF(也可通过机身上设置)。
在超焦距对焦时你需要准确地控制焦点,
如果使用自动对焦的话相机会不断地改变焦点的位置。
使用超焦距的计算APP
现在的智能手机上有很多优秀的对焦距离计算App,
比如图中的 Hyperfocal,
只要选好相机型号,
输入焦距,
光圈等数值就能计算出超焦距距离。
使用合适的ISO
在使用较小的光圈值拍摄时,
快门速度也会相应下降。
为了避免手抖以及其他震动造成画面模糊,
请在必要的时候提高ISO,
以提高快门速度。
不要忘记检查景深
按下景深预览按钮能够检视当前光圈值下深的范围。
不过光圈越小取景器中的画面也会越暗。
因此我们建议使用实时取景功能这样能够更精确地查看画面细节。
不要在对焦后变焦
在使用变焦镜头时要格外注意,
变焦镜头在改变焦距后,
焦点位置也会随之改变,
所以在开始对焦之前请确认构图和使用的焦距。
可以使用一些镜头上的对焦锁防止误操作。
不要因小失大
为了保证画面的清晰度,
除了使用超焦距方法对焦,
在细节上也应注意避免震动对画面造成影响:
比如使用三脚架,
将相机设置为反光板颈升模式,
使用快门线等等。
超焦距
超焦距
恰当的对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画面的清晰度
如果你对如可控制照片景深有一定的了解,
也一定意识到了尽可能让图片从前景到背景都非常清晰的重要性。
有经验的风光摄影师通常会通过超焦距对焦的方法来调整景深的范围,
并尽可能地让图片清晰。
超焦距这个名词听起来有点科幻,
似乎还有点难以操作。
但实际上超焦距对焦属于很基本的对焦技术,
操作起来也不是很难。
在风光摄影中,
老一辈的摄影师总会根据经验将焦点放在场景的前三分之一处。
因为在传统的摄影理论中,
焦点前占整个景深范围的三分之一,
而焦点后方则有三分之二。
超焦距对焦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调整景深的范围和焦点的位置,
最大程度地拓展景深想要确定超焦距时准确的对焦距离需要定的计算。
根据相机画幅、镜头和光圈的不同也会有所区别。
不过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有很多优秀的景深计算器,
能够帮助摄影者解决这些繁杂的计算题在进行超焦距对焦时,
首先要将镜头切換到手动对焦模式,
然后按照计算器上给出的对焦距离进行对焦,
如果是带有对焦窗的镜头就更方便操作了。
现在镜头因为自动对焦技术的发展慢慢地筒化了对焦距离窗以及景深标尺,
虽然没有胶片时代那么准确,
大概估算焦点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你还以使用卷尺或者激光测距仪器测量距离。
这样虽然不是很方便,
但是结果更精确。
有经验的风光摄影师会在特定的场景中,
选择合适的光圈值,
进行超焦距对焦能够提升画面的清晰度以及细节表现力。
有一点需要注意,
因为在测光和自动对焦时相机使用的都是镜头的最大光圈(根据镜头),
所以通过取景器进行超焦距对焦是无法看到正确的景深效果的。
这时你就需要使用到相机的景深预览功能了。
一般镜头卡口边上的某个按键具有这项功能,
你也可以自定义设置为其他键位。
通过这个功能,
你能够预览以当前光圈拍摄的话能够得到怎样的景深效果。
事实上,
此时使用相机的实时取景功能进行拍摄会更加方便,
除了实时检视景深的效果,
你还可以放大画面的某一部分来检查当中的细节。
超焦距对焦并非完美,
不过使用这种方法在常规情况下提升画面的清晰度是非常高效的。
景深最大化
理解为何拍摄距离更远时画面看起来会更清晰
影响景深范围的因素有几个:
镜头焦距、光圈、相机传感器的大小,
以及对焦点所在的位置(拍摄位置)。
虽然镜头只能聚焦于一点,
但是画面中从清晰到模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模糊的程度没有超过1个像素时仍可视为清晰。
画面的清晰度会从最断处(焦点)向前后两个方向慢慢变模糊,
所以当焦点在最近的景物上时,
焦点前方的清晰部分就会被浪费;
对焦到最远的景物则会浪费后方的景深。
因此,对焦到前景远景之间的某处就能充分地利用焦点前后的景深范围,
这就是超焦距的基本理念。
光圈的重要性
超焦距对焦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景深,
而景深的范围则主要由光圈的大小決定。
1.传感器尺寸
相比于使用全画幅规格影像传感器的机型,
使用APS-C以及更小幅面影像传感器的相机更便于获得大景深范围效果。
2.超焦距对焦
光圈不仅会影响景深范围的大小,
对超焦距对焦的距离也会造成影响。
在下面的示例中,
我们会保持对焦点的位置不动,
仅仅改变光圈的大小,
看看效果如何。
3.画质最优化
如果想要追求最高的画质,
你可以通过使用镜头的最佳光圈拍摄一系列焦点位置的图片,
然后在后期中将它们合成为1张照片同样也能获得更大的景深范围。
4.小光圈弊端
虽然较小的光圈能够保证足够宽广的景深范围,
但是因为小光圈时会产生行射现象,
画质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影响。
不同的光圈选择会对画面中景深范围产生很大的影响。
光圈越小,画面中清晰的范围就越大。
想要直接控制光圈的大小,
可以在拍摄的时候选择光圈优先(AMA)或者手动模式(M)。
后者稍微有些深奥,
你完全可以使用光圈优先模式,
此时光圏的大小可自由控制,
相机会自动匹配合适的快门速度。
刚开始拍摄的时候,
你可以试一试11或者f16这样的光圈值,
不过在拍摄时光圈并不是越小越好,
因为过小的光圈反而造成画质的下降。
另外光圈越小,
获得同一亮度所需的曝光时间也就越长,
所以在使用小光圈拍摄的时侯应注意防止相机抖动,
或者使用三脚架。
课程12-拍摄熟悉的小生灵
课程12-拍摄熟悉的小生灵
水古吉法
水古吉法在从日本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
便前往东京摄影学院继续学习摄影。
2014年,他被选作 Lens Culture的年度50佳摄影新人和FOAI杂志的天才新人。
水古吉法的作品曾在东京MA画廊、北京亦安画廊、安特卫普伊巴索画廊、苏黎世克里斯托弗·盖伊画廊、伦敦韦伯画廊等各机构中展出。
他在IMA摄影出版社旗下出版过《东京鹦鹉》《色彩》《摇蚊》《哈农》四本画册
在我的作品中,
我最喜欢从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那些对象里寻拢灵感。
通过日复一日的拍摄,
我开始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如此多样的生物包括野生动物、宠物和昆虫等等。
例如说,在我的作品集《东京鹦鹉》中我就选择了一种名叫红领绿鹦鹉的动物作为主题,
它们最初被作为宠物带到日本现在被放归野外。
我最初在自家附近的一棵大树上看到了它们,
随后开始给它们拍摄照片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不同的生物打着交道。
近距离地观察它们,
能让我们学到些新的知识,
而且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的生活你可以选择“熟悉的小生灵”这个题材拍摄任何你喜欢的生物(深圳珠宝摄影),
只要它们是生物,
而且确实为你所熟悉就行。
水古吉法的创作技巧
1.留心身边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
在拍照之前先认真地观察和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分布。
2.做好准备
小动物的行踪很难预测,
所以要把握好机会,
随时做好拍摄的注备简单的就是随时携带器材。
3.自然规律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作息规律,
所以按照它们的习性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拍摄,
这样成功率更高。
课程11-报道摄影
课程11-报道摄影
Stuart Freedman
Stuart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摄影师,
主要在伦敦和新德里拍摄,
是帕诺斯图片社的成员。
他的作品被刊登在《生活》《时代》《时代周刊周日版》《巴黎竞报》等各类主流媒体上。
印度新德里的摔跤手
报道摄影其实是会说谎的。
当相机的存在干扰着现场,
我们们如何能拍摄出来自真实生活的故事?
《生活》或《图片邮报》这样的经典刊物发明了一种很容易被理解的方式实现了这个目的,
就好像记者们从各种角度来构建信息样。
这些被称为专题摄影的作按照人物、行为、问题的方式展开,
采用叙事性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打算教大家几手来帮助大家完成这个课题。
首先是找到一个陌生人,
记录他的工作,
并且试着和他成为朋友。
用三张照片记录一个完整的过程,
成为故事中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
要有一张照片开门见山地表现出他所做的事情,
一张照片表现他的工作细节,
还有一张照片将他的成果与他本人放在一起。
我喜欢那些内容表达得清晰明了的照片,
它们能反应强烈的情感,
同时也让我们身临其境。
当你积累了一定的量就能形成一套非常有故事的作品。
印度小城的手工作坊
Stuart的创作技巧
1.确定题材
题材选择一方面应该有趣,
另一方面还要容易实现。
画面一方面要简单,
另一方面还要易懂。
拍摄的重点不是炫耀我们的水平,
而是表现我们的主题。
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对于画面的影响,
都不应该明确地表现在画面中。
2.低调行事
你在拍摄时可以靠近自己的拍摄对象,
但一定不要鲁莽。
多和被摄对象在一起呆一阵子,
想好自己要做些什么,
想好自己要拍些什么。
重点是反映人们在做的事情拍摄的作品一定要有故事,
甚至还会有起伏和波澜。
3.真情实感
一定要让照片看起来“真实”。
这项挑战最后的一点要求
就是使用一台相机和一支50mm镜头拍摄。
真实的生活并不像透过24mm镜头看到的那样夸张。
想要让画面具有真情实感,
就最好使用和人眼最接近的焦段。
课程10-大千世界舞台
课程10-大千世界舞台
Nick Turpin
Nick是一位生活在伦敦的街头摄影师。
最开始他是《卫报》的一名职员,
后来开始为英国和美国的广计公司拍摄专的作品。
2000年,Nick建立了国际街头摄影团体Ln-Public,
在当代街头人文摄影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一书中曾经写过这么几句话,
我想恰好能用作于我的课程主题大干世界一舞台,
男女表演乃生活。
出场下场皆有之人一生角色多。
街头摄影的精髓在于发现和记录小细节。
拍照的范围越小,
就越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更容易拍摄出精彩的作品。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找寻你自己的舞台
然后看看自己能拍到一些什么东西。
首先你要做的是选择自己的拍摄地,
它可以是街道的转角,
也可以是车辆交汇的路口,
还可以是一个街区、一块空地或者一家画廊等等,
甚至能小到一张板鹭或一段地下通道。
在那儿多待一阵子,
看看会发生些什么。
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
看看他们如何影响现场,
还有光线如何影响现场。
当你选择好属于自己的“舞台”之后,
就可以开始拍摄一系列反应生活不同侧面的作品,
最好能换不同的时间多拍摄几次。
认真想想自己手上拥有的两件工具
一个是你用来取景的画框一个是你按下快门的时机。
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好的拍摄地点,
或许它将成为你一段长期项目的开始。
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时,
是应该避开行人拍摄特写,
还是记录环境?
这就是你需要考虑的事情
车窗在照片中形成第二个画框,
仿佛车里车外被隔开,
人们过着不同的生活。
Nick的创作技巧
1.有趣的位置
尽量选择人流量较大、背景元素丰富的位置拍摄;
交通要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待在那里的时侯,
多注意观察身边一些规律性发生的事件。
也许有趟公交每隔十五分钟会来一辆,
也许餐馆里时不时有拿气球的小孩出来。
试着将这些元素组织在一起。
2.使用标头
使用一机一镜的配置拍摄,
镜头最好是定焦镜头,
如果是变焦鏡头也将其固定在35-50mm的焦段上。
不要害怕拍得太多要看到有和平时不同的照片就尽量把它们记录下来。
如果你看到了类似于接吻的情侣这种画面,
那么就想想如何安排背景锦上添花(深圳摄影工作室)。
3.角度丰富
如何用照片呈现出现场的众生相,
这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许是会心一笑的巧合,
也许是漂亮的色彩光影,
也许是简简单单的手势。
记住,地点会随着时间呈现出不同的气质,
高峰期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更有趣的也许是人们浓汝艳抹的晚上。